您的位置:首页 / 贴吧 / / 介休张壁有个叫张义的人,因为一句话把命搭上了,你听说过吗?
  • ##介休张壁有个叫张义的人,因为一句话把命搭上了,你听说过吗?

    2019/11/06 23:45:35 发布30307 浏览0 回复0 点赞
★星宿★♂
管理
创始人

帖子:613

精华:81

注册:2014/04/17 02:24:26

640.webp (90).jpg

张壁古堡关帝庙里有一通石碑,该碑刻于清康熙五十年(1711),说的是重建关帝庙的事,但碑文中却详细记载了乡约张义带领民众守堡护堡,最终为救村民“以一人之身,当全村之难”而英勇献身的感人故事。
640.webp (91).jpg
碑文节录如下:
余闻香老向余尝言曰,我等遭明末之时,贼寇生发,寝不安席,附近乡邻俱受侵凌。遇有贼寇来攻,吾堡壮者奋力抵敌,贼不能入。贼曰:“汝村中赤面大汉乘赤马者是何处之兵?”我等曰:“请来神兵剿灭汝寇也。”贼自相语曰:“神兵相助,村中必有善人。”遂欲退去。复有旗号自北而来,众恐曰:“贼兵继至,不能保守。”将堡门拥闭。兵曰:“我乃请来官兵,何故阻之?”即开北门放入村中。张公讳义者执约言曰:“我乃乡约。”兵首以阻遏军威,将张公并守门宋林以军令施行,余者秋毫无犯,出南门剿灭贼寇,回兵而去。呜乎,张公以一人之身,当一村之难,可谓仁人义士,壮哉!此乃里老尝谈,吾耳熟焉,故能详也。(注:文中标点符号为录入时所加。
640.webp (92).jpg
上述文字平白易懂,内容一目了然,与那些晦涩艰深故作神秘的碑文相比,这篇更像是一位老者拉家常。事实上,这篇碑文就是一个老者拉的家常,文末注明作者为“本村木铎老人王良甫”。老人写这篇文章是很虔诚的,事前还特意“薰沐”,写的时候“谨撰”,足见其用心。而老人所撰之事“迄今七十余载”,可信度较高。
640.webp (93).jpg
张义,生卒年不详。明末流寇作乱屡犯张壁,张义带领乡亲们抵御外敌艰难度日。或许在那些危急的关头,他们还假扮过神兵天将以此来吓唬敌人。有一天,他们刚打退了一波敌人,远处又有大军压境,众人大惊,急忙关闭堡门。门外士兵大喊,我们是政府军,干嘛挡人!众人一听是官兵,这才把堡门打开。进门的兵首感觉军威扫地,盛怒之下要以延误军机之名处死村民。危急时刻,张义挺身而出,大声说我是乡约,命令是我下的,与乡亲们无关,要杀就杀我一人。兵首觉得杀一人不解气,顺带把守门人宋林一起杀了。人也杀了,气也消了,官兵这才放过了全村老百姓,出南门剿匪去了。官兵泄愤杀人,乡亲们敢怒不敢言,时隔七十多年后才把这段往事记于碑石,称赞张义是“以一人之身,当一村之难”的“仁人义士”。
640.webp (94).jpg
这通石碑全文937字,其中281字记载张义勇救村人一事,在修建庙宇的碑文里用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讲述与修庙无关的事情,作者意欲何为?说到写作动因,必须先说作者的身份。王良甫自称“木铎老人”,木铎其实就是木舌铜铃,他的职责就是摇着铃铛宣传政策法令或通知大小事务,拿现在的话说就是个通讯员。他从年轻干到老,村里的老人经常给他讲张义的故事,希望借助他这个“大喇叭”把这个故事传扬下去。如今王良甫老了,他怕自己百年以后这个故事被历史淹没,于是借重修关帝庙立碑之机,把这个故事刻在石头上。
640.webp (95).jpg
由于王良甫宣传得力,张壁人永远记住了张义,他们对张义充满敬意和感激,把张义比作关公,自称建庙是为关帝显灵,实则未尝不是为纪念这位仁义的英雄,只不过迫于当时的形势,借关公之名扬张公之义罢了。
640.webp (96).jpg
碑文里提到张义自称“我乃乡约”,这里的乡约应是一个职务。万历八年,由山西高平乡约李兆誉书写的“圣谕六言”碑中记载:约内十家为一甲,十甲为一保,一保之内择殷实老成众所推服者一人为约保,立为一约。约中推其年高有德众所敬信者一人为约长,以主所约之事。由此可知,“约”是一个村级行政单位,约长是年高有德之人,一约至少有100户人家。张义自称“乡约”,他的职务是约长,他的年龄一定不小,而且德高望众。
640.webp (97).jpg
那么,清初的张壁到底有多少人口呢?据碑阴捐资人花名记录,当时的张壁村实名实姓者有423人,49个姓氏,张姓居多,占全部的四分之一强,其次是贾姓,占近五分之一,张、贾、王、靳共238人,占到56%,杂姓村落发展的倾向明显。另外,依据传统做法,未成年男女、有夫之妇不入碑记,若加上这部分人口,则可见张壁村当时的规模已然不小。
640.webp (98).jpg
“乡约”看起来像村长,那这个“村长”到底管些什么呢?立于明天启七年的灵石县石膏山盗伐林木禁约碑上说:为此示喻该管地乡约人等,如有盗伐之徒,指名禀县,定行拿究。看来这个乡约除了管理村务,还要负责看管政府财物。“圣谕六言”碑又说:每遇约期,各拘束约中之人,一起赴约。--等等,赴约?好熟悉的词语!难道他们每周都有party抑或烛光晚餐?诸君,你想多了!据万历元年(1573)《洪洞县志》记载:至期会集约所,首宣圣谕,鼓动良心,次宣往善者作劝,恶者作诫,终举时善者、恶者书于名册,以警之。警不悛,众斥之,不则呈县惩之。--看到了吧,乡约的另一个重要职责是定期“拘”人到乡公所去听圣谕,人家要记录在册,谁去谁不去一目了然。好人要劝坏人改过自新,不听话的就大家一起上,用口水淹死他!死不悔改的,干脆直接送给县太爷。
640.webp (99).jpg
“乡约”不仅是职务,也是教化民风的守则,政府以乡约来管理民众,以期民众安分国家太平。然而,明末党派相争,宦官弄权,皇帝们不是在炼丹就是在打家具,国家一片混乱。至崇祯继位,外有后金虎视眈眈,内有流民暴乱四起,虽励精图治,但难挽大局,崇祯吊死煤山,大明彻底倒闭。
640.webp (100).jpg
在明末的各路反王中,当属张献忠、李自成、高迎祥最有名,这几人均有可能路经张壁。张李高三人都是陕西人,且都有在山西活动的经历,李自成在山西投奔他的舅父高迎祥,张献忠至山西转战豫鄂川。张壁地处秦晋古道,扼守雀鼠谷,历来为兵家必争之要冲,从地理位置上看,张李高三人路过张壁不是不可能。碑文中所说的“贼寇”不能单纯理解为土匪,“贼寇”应是对造反农民军的统称,他们以窃国为目的,一路攻城掠寨,似贼亦寇,因此被称为“贼寇”。当然,来犯的敌人亦不排除真正的土匪,那些还未形成气候的乌合之众趁火打劫也是有可能的。
640.webp (1).jpg
张义所遭遇的贼寇应是大股武装力量,碑文中有“复有旗号”和“贼兵继至”的字样,“旗号”和“贼兵”说明先前和现在来的敌人都是以部队的形式出现,人数较多,持有武器,甚至有部队番号。他们挥动着旗帜呼啸而来,以至于使人“众恐”。“复有”和“继至”又表明,这些部队曾多次骚扰过张壁,鱼龙混杂,搞不清身份,以至于当政府军到来时,张义竟无法辨识,命人“将堡门拥闭”。这又说明一个问题,在此之前张义从未得到过政府军的帮助,如与政府军有过照面,他不可能不认识自己的部队。这也难怪,当时的情况是流寇四起,政府军四处“扑火”,哪有精力管这个小小的张壁。张义一直处于独军奋战的状态,在无人支援的情况下带领村民进行自卫反击,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,当他好不容易盼来政府军时,兵首竟以“阻遏军威”为由将他杀害,着实令人唏嘘。
640.webp (2).jpg
或许有人会问,张义所带领的村民凭什么能抵抗住众多贼寇的进攻?大家别忘了,张壁最初是军镇,后期演变成设防性村落,直到现在都还保留着重要的军事设施。张壁人长期经受战火的锤炼,不仅战争意识强烈,而且练就了一身杀敌的本领。1600年来,虽经历代战火洗礼,但张壁人从未失去过自己的家园。张壁古堡能保存到现在,靠的就是像张义这样一代又一代英勇无畏的钢铁战士。
640.webp (3).jpg
张义死得冤枉,他没有死在敌人的手上,反倒死在了最信任的政府军手里,大明黑白颠倒是非不分,它若不亡天理难容!
张义虽死犹生,他的故事代代相传。他是一个好乡约,当国家太平时,他管理村务教导乡民从善如流。当国家动乱时,他带领乡亲们保卫家园,绝不投降叛敌。当村民的生命遭遇危险时,他挺身而出舍生取义。他的故事被张壁人铭记,他的精神被张壁人传承,忠勇仁义,不仅是张壁人的信条,也中华民族的信条。

文字:赖艳梅

编辑:于朝霞

审核:任兆琮


以下内容回复后可见

已有0人打赏

已有0人点赞

0人赞
加载中...
分享到:

回复楼主

该帖子已经关闭回复
回复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,国家相关法律法规

新帖速递

查看更多

超级管理

发布新帖 帖子管理 返回顶部